【高考作文之2013高考语文全国卷1作文】201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的作文题目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道题目的命题方式较为独特,既考查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对学生的思维深度和语言表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题目内容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
一位商人看到一个盲人在街头卖艺,便掏出50元放在他的琴盒里。第二天,他又看见那个盲人,便又给了他50元。第三天,他再次遇到盲人,却只给了他10元。盲人问:“你为什么给得越来越少?”商人说:“我开始怀疑你是不是真的失明。”盲人沉默片刻,说:“你可能不知道,我其实看得见。我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这则材料看似简单,实则寓意深刻。它涉及信任、善意、人性以及道德选择等多个层面,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
在写作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
1. 关于信任与真诚:材料中商人最初对盲人的帮助是出于同情,但随着次数增多,他开始质疑盲人是否真的需要帮助。而盲人则以一种更深层次的方式回应了商人的怀疑,说明真正的善意不应建立在表面的判断之上,而应源于内心的真诚。
2. 关于善良的本质:盲人虽然“假装”看不见,但他实际上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传递善意,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这体现了善良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也提醒我们,有时善意的行为背后可能有更深的意义。
3. 关于社会现实与人性反思: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对他人产生怀疑,尤其是在面对慈善行为时,容易陷入“是否真实”的思考。而这则材料恰恰引导我们去反思:在给予的同时,是否也应保持一份信任与包容?
4. 关于道德选择与责任:盲人选择不揭穿自己,是为了让更多的善意得以传递。这种选择体现了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责任与个人选择之间关系的思考。
在写作过程中,应注意结构清晰,论点明确,语言流畅,同时避免套话和空洞的议论。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如公益事业、志愿服务、社会捐助等,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总之,201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的作文题目不仅是一道写作题,更是一道关于人性、道德和社会的思考题。它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反思自我,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人文关怀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