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 文学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在( )
A. 教育作用
B. 认识作用
C. 审美作用
D. 娱乐作用
答案:C
2. 《诗经》中的“风”指的是( )
A. 宫廷乐歌
B. 地方民歌
C. 祭祀诗歌
D. 哲理散文
答案:B
3. “意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 )
A. 王维
B. 王昌龄
C. 杜甫
D. 白居易
答案:B
4. 下列不属于“元曲四大家”的是( )
A. 关汉卿
B. 马致远
C. 白朴
D. 汤显祖
答案:D
5. 《红楼梦》的作者是( )
A. 曹雪芹
B. 吴承恩
C. 施耐庵
D. 罗贯中
答案:A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 简述文学的基本特征。
答:
文学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语言性和审美性的基本特征。文学通过语言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强烈的审美价值。同时,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体现出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文化风貌。
2. 什么是“现实主义”文学?请举例说明。
答:
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强调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注重客观描写和细节刻画的文学流派。它主张以科学的态度观察社会,揭示社会矛盾,表现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就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阿Q这个人物的刻画,深刻揭露了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
3. 简述“文学接受”的含义及其意义。
答:
文学接受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感受和再创造的过程。它是文学传播的重要环节,也是文学价值实现的关键。不同的读者由于其文化背景、生活经历和心理状态的不同,会对同一部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从而赋予作品新的意义。因此,文学接受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推动了文学的发展与传承。
三、论述题(20分)
试论述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答:
文学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一方面,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源于社会现实,又高于社会现实。文学作品往往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绘、分析和批判,反映出时代的特征、人民的呼声以及社会的变迁。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就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
另一方面,文学也对社会具有反作用。文学不仅能够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还能激发社会变革的力量。如五四时期的文学运动,正是借助文学的力量推动了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此外,文学还承担着文化传承的功能。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历史、学习语言、感受情感、陶冶情操,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文学与社会密不可分,既是社会的镜子,又是社会的推动力。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撑,而社会的进步也需要文学的引领与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