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课件)】一、概述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俗称“心脏病发作”,是由于冠状动脉突发性阻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而引发的心肌细胞坏死。这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血管急症,若不及时处理,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最常见的原因是冠状动脉内原有的粥样硬化斑块突然破裂,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导致心肌缺血。
2. 冠状动脉痉挛
在某些情况下,如情绪激动、寒冷刺激等,冠状动脉可能发生强烈收缩,引起短暂性血流减少,也可能诱发心肌梗死。
3. 其他因素
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等,均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
三、临床表现
1. 典型症状
- 胸痛:多为压榨性、持续性的胸骨后疼痛,常向左肩、左臂、下颌或背部放射。
- 持续时间:通常超过1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2. 非典型症状
- 呼吸困难
- 恶心、呕吐
- 出冷汗
- 疲乏无力
- 头晕、晕厥
3. 特殊人群表现
- 老年人可能表现为乏力、意识模糊
- 糖尿病患者可能无明显胸痛
四、诊断方法
1. 心电图(ECG)
是最常用的初步检查手段,可发现ST段抬高或压低、T波改变等特征性变化。
2. 心肌酶谱检测
包括肌钙蛋白(cTnI/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用于判断心肌是否受损。
3. 影像学检查
- 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功能和室壁运动情况
- 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病变部位和程度,是确诊的金标准
4.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有助于评估整体病情。
五、治疗原则
1. 紧急处理
- 立即卧床休息,保持安静
- 吸氧(如有必要)
- 给予镇痛药物(如吗啡)
2. 再灌注治疗
- 溶栓治疗:适用于无法及时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在发病12小时内可行溶栓治疗。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首选方法,尽早开通闭塞血管,恢复心肌供血。
3. 药物治疗
-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 抗凝药物(如肝素)
- β受体阻滞剂
- ACEI/ARB类药物
- 他汀类降脂药
4. 并发症防治
- 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需密切监测并积极干预。
六、预防措施
1. 控制危险因素
- 戒烟限酒
- 控制血压、血糖、血脂
- 保持健康饮食,避免高脂高糖食物
2. 规律锻炼
- 适度运动,增强心肺功能
3. 定期体检
- 尤其对中老年人群,应定期进行心血管系统检查
4. 心理调节
- 避免过度紧张、焦虑,保持良好心态
七、总结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早期识别、快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挽救生命的关键。通过科学的预防和规范的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医护人员应具备高度警觉,患者也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共同应对这一威胁。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