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过且过的出处与成语故事(成语典故素材)】得过且过的出处与成语故事
“得过且过”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对生活或工作采取一种敷衍了事、不求上进的态度。虽然这个成语听起来似乎带有贬义,但在不同的语境下,也可以体现出一种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
一、“得过且过”的来源
关于“得过且过”的具体出处,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但它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已有出现。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宋代,一些文人笔记和诗词中都有类似的表达方式。
比如,在《宋史·王安石传》中提到:“士大夫多以苟且为务,得过且过。”这说明早在宋代,“得过且过”就已经被用来描述那些不思进取、只求表面安稳的人。
此外,明代的《醒世恒言》中也出现了类似的说法:“但求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可见,这一成语在明清时期已经广泛流传,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二、成语故事
虽然“得过且过”没有一个固定的故事背景,但从其含义出发,我们可以构建一个贴近生活的小故事来帮助理解这个成语的内涵。
有一位书生名叫李明,自幼聪慧,年少成名。然而,步入仕途后,他却渐渐失去了当初的热情。面对官场的尔虞我诈,他感到心力交瘁,于是开始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每天只完成基本的工作,不再追求升迁和成就。
他的朋友张远曾劝他说:“你才高八斗,何必如此消极?”李明却笑道:“人生短暂,何苦强求?能过得去便好。”
后来,李明虽未大富大贵,却也活得自在。他不再为名利所困,反而在闲暇之余,读书作画,享受生活的乐趣。虽然他的选择并不被所有人认可,但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这个故事虽然并非历史真实事件,但却很好地诠释了“得过且过”这一成语的多重意义——既可以是消极的逃避,也可以是积极的放下。
三、成语的现代应用
在现代社会,“得过且过”常常被用来批评那些缺乏责任感、不思进取的人。例如:
- 工作中不认真负责,只求完成任务;
- 学习上敷衍了事,不求深入理解;
- 生活中缺乏目标,随波逐流。
然而,也有不少人将“得过且过”视为一种生活哲学,强调在压力之下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这种态度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也成为了一种自我调节的方式。
四、结语
“得过且过”作为一个成语,既包含了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也蕴含着对内心自由的追求。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如意时,既要努力奋斗,也要学会适时放松,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
无论是作为警示还是作为启发,“得过且过”都值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