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炊烟》是一篇富有情感与生活气息的散文,作者通过对“炊烟”这一日常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亲人以及过往生活的深情回忆。文章语言朴实,意境深远,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一、阅读理解练习题
1. 文章以“炊烟”为题,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 作者在文中提到“炊烟是家的象征”,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3. 结合全文,分析“炊烟”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4. 作者为什么说“炊烟渐渐消失,也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的远去”?
5. 文中提到“炊烟是母亲的手势”,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6.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旨思想。
7. 作者在描写“炊烟”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8. 文章结尾提到“炊烟虽远,记忆犹在”,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9. “炊烟”在文中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还承载着哪些文化或情感内涵?
10. 如果你是文中的“我”,面对“炊烟”的消逝,会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
二、参考答案
1. 答案:
文章通过描写“炊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过去简单而温暖生活的怀念。
2. 答案:
“炊烟是家的象征”指的是炊烟代表着家庭的存在与温暖,它不仅是日常生活的标志,更是亲情和归属感的体现。
3. 答案:
“炊烟”象征着家的温暖、亲情的延续、乡村生活的宁静与质朴,同时也象征着一种逐渐消失的传统生活方式。
4. 答案: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生活方式被改变,“炊烟”逐渐被现代厨房取代,这标志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家庭联系减弱,是一种文化变迁的表现。
5. 答案:
“炊烟是母亲的手势”形象地表达了母亲在家中操劳的身影,炊烟如同母亲无声的爱与付出,是她对家庭的牵挂与奉献的象征。
6. 答案:
本文通过描写“炊烟”,表达了对家乡、亲人以及传统生活的怀念,体现了作者对生活本质的思考与情感的寄托。
7. 答案:
作者运用了比喻(如“炊烟像母亲的手势”)、拟人(如“炊烟在空中舞动”)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画面感和情感色彩。
8. 答案:
这句话表达了即使“炊烟”不再出现,但人们对家乡、亲人的记忆仍然深刻,情感不会因时间而褪色。
9. 答案:
“炊烟”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还承载着乡土文化、家庭情感、传统生活方式等多重内涵,是乡村生活的重要符号。
10. 答案:
如果我是文中的“我”,面对“炊烟”的消逝,我会感到一丝失落与惆怅,但也明白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同时更加珍惜曾经的美好时光。
三、总结
《炊烟》通过细腻的描写与真挚的情感,唤起了读者对家乡与亲情的共鸣。文章虽短,却蕴含深厚的情感与哲思,值得反复品味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