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2018年高考化学)】在2018年的高考化学试卷中,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的应用依然是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这部分知识不仅涉及基础理论的掌握,还强调对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理解与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对该专题的深入分析,有助于考生在考试中灵活应对相关题型。
首先,原子结构是理解元素性质的基础。2018年的考题中,涉及到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能级结构以及原子半径、电离能等概念。例如,题目可能要求考生根据元素的电子排布判断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或分析不同元素的原子半径变化趋势。这些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对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其次,元素周期表作为化学学习的核心工具,其排列规律和元素性质的变化趋势是考查的重点。2018年的试题中,出现了关于主族与副族元素、金属与非金属的分布、同周期与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等内容。考生需要能够结合元素周期律,推断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等性质,并能解释实验现象或预测反应结果。
再者,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是本专题的难点所在。2018年的高考题中,出现了多个与周期律相关的综合题,如比较不同元素的熔沸点、电负性、离子半径等,或者结合化学反应来分析元素的活泼性。这类题目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此外,2018年的高考试题中也出现了与现代科技发展相关的题目,如通过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分析新型材料的性质,或者利用周期律解释某些化学现象。这表明,化学教学已不仅仅停留在课本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加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和拓展。
总的来说,专题“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在2018年高考化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考生在复习时应注重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