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桥课堂笔记】一、课文简介
《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位老支书在洪水来临时,为了拯救村民,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自己却牺牲在了洪水中。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感人的情节,展现了老支书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二、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是李森祥,他是一位著名的作家,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和人物情感。他的作品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深受读者喜爱。
三、字词积累
1. 词语解释:
- 咆哮:形容声音大而猛烈。
- 狞笑:凶恶地笑。
- 势不可当:来势迅猛,无法阻挡。
- 跌跌撞撞:走路不稳,摇摇晃晃的样子。
- 搀扶:用手帮助别人走路或站立。
2. 多音字:
- 落(luò):落下、掉落
- 落(là):丢落、落泪
3.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惊慌—慌张;焦急—着急
- 反义词:冷静—慌乱;勇敢—胆怯
四、课文内容梳理
1. 故事背景:
- 洪水突然来袭,村庄面临严重威胁。
- 村民们惊慌失措,纷纷向山那边逃去。
2. 主要人物:
- 老支书:一位年迈但坚定的党员,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 村民:普通百姓,在灾难面前表现出恐惧与无助。
3. 情节发展:
- 开头描写洪水来临时的紧张气氛。
- 老支书组织村民撤离,亲自指挥。
- 在危急关头,老支书让儿子先过桥,自己却被洪水冲走。
- 结尾描写村民对老支书的怀念与敬仰。
五、写作特点
1. 环境描写生动:
- 通过“洪水咆哮”、“狂风怒吼”等描写,营造出紧张、危险的氛围。
2. 细节刻画细致:
- 如“他像一座山”,形象地表现了老支书的沉稳与坚强。
3. 语言简洁有力:
- 文章没有过多修饰,但情感真挚,令人动容。
六、主题思想
《桥》通过一个感人的故事,赞扬了老支书在危难时刻舍己为人、勇于担当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以及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
七、阅读感悟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感动。老支书虽然不是英雄,但在关键时刻却做出了伟大的选择。他用行动告诉我们:在困难面前,要有勇气、有担当,要懂得为他人着想。
八、拓展延伸
1. 联系实际:
- 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关心他人,勇于承担责任。
2. 推荐阅读:
- 《小英雄雨来》《红岩》等红色经典作品,了解更多革命英雄的事迹。
九、课堂练习
1. 请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 惊慌 —— ( )
- 冷静 —— ( )
2. 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 你认为老支书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结语:
《桥》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想教育课。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英雄,不一定站在高处,但一定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