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洛阳伽蓝记之《崔光》原文及翻译译文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洛阳伽蓝记之《崔光》原文及翻译译文,有没有大佬愿意带带我?求帮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04 04:24:33

洛阳伽蓝记之《崔光》原文及翻译译文】《洛阳伽蓝记》是北魏时期杨衒之所著的一部佛教史书,主要记载了洛阳地区佛寺的兴衰与历史变迁。其中,《崔光》一节,讲述了北魏时期著名高僧、政治家崔光的生平事迹及其对佛教传播的贡献。

原文:

崔光者,清河人也。少好学,有文才,为中书博士。孝文帝时,迁中书令,封昌黎公。性宽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每见人有善,必称其美;有恶,未尝形于色。常言:“人之贤否,不在富贵,而在德行。”时人皆敬之。

后为司徒,辅政,甚得时望。孝明帝即位,进爵为王。然光虽贵显,未尝骄奢。居处简素,衣食粗粝,与士庶无异。每宴宾客,不过酒一壶,菜一盘,而谈笑自若,意气风发。

光尤重佛法,常劝人修善,广施福田。每遇灾年,辄出私财赈济,不求报答。时人谓之“慈心菩萨”。

及卒,赠太傅,谥曰“文宣”。天下闻之,莫不哀恸。其子崔㥄,亦有贤名,仕至尚书。

译文:

崔光是清河人。他年轻时就勤奋好学,才华横溢,担任中书博士。在孝文帝时期,升任中书令,并被封为昌黎公。他性格宽厚平和,不因外物而喜怒,也不因自身得失而动摇。每当看到别人有好的行为,必定称赞他的美德;如果有人做了坏事,他也从不显露厌恶之情。他常说:“一个人的贤能与否,不在于富贵,而在于他的德行。”当时的人们都非常尊敬他。

后来,他担任司徒,参与朝政,深得百姓和士人的推崇。孝明帝即位后,晋封他为王。然而,崔光虽然地位显赫,却从不骄傲奢侈。他的住所简朴,饮食粗糙,与普通百姓没有区别。每次宴请宾客,也只是准备一壶酒、一盘菜,但他谈笑风生,神情自若,意气昂扬。

崔光特别重视佛教,常常劝导人们行善积德,广种福田。每逢灾荒年月,他总是拿出自己的钱财救济灾民,从不期望得到回报。当时的人们称他为“慈悲的菩萨”。

崔光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太傅,谥号“文宣”。天下人都听到这个消息,无不感到悲痛。他的儿子崔㥄,也有贤德之名,官至尚书。

结语:

崔光一生淡泊名利,注重品德修养,又热心佛教事业,是一位德才兼备的杰出人物。他的事迹不仅体现了北魏时期士人的精神风貌,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通过《洛阳伽蓝记》中的记载,我们得以了解这位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精神气息。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