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巫之死》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方孝孺所著的一篇寓言性质的短文,文章通过讲述一个“越地巫师”的遭遇,揭示了迷信与虚妄的危害,同时也暗含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全文虽短,却寓意深刻,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
原文:
越巫自谓能劾鬼,行于邑中。其人善为术,多以符咒治病,乡人信之。有病者,巫曰:“汝有祟。”遂以符咒驱之,病者或愈,或不愈。久之,人益信之。后有病者,巫曰:“汝有祟,吾当以法除之。”病者信之,日日请其符咒。巫亦乐为之。然病者卒亡。巫惧,乃逃去。乡人追之,执而问曰:“汝何以杀此人?”巫曰:“吾无罪,此非我杀也,乃祟杀之。”乡人怒曰:“汝若无罪,何故令其信汝?汝既不能救,又安能言祟?”遂共杀之。
注释:
- 越巫:越地的巫师。越,古代南方的一个地区。
- 劾鬼:驱赶鬼怪。劾,通“扼”,意为制服、驱逐。
- 行于邑中:在城中活动。
- 善为术:擅长使用法术。
- 符咒:道教中用于驱邪避灾的咒语和符箓。
- 祟:鬼怪作祟,指因鬼神干扰而生病。
- 逐之:驱逐鬼怪。
- 或愈,或不愈:有的病好了,有的没有好。
- 益信之:更加相信他。
- 日日请其符咒:每天请求他施法。
- 卒亡:最终死了。
- 惧:害怕。
- 逃去:逃跑离开。
- 执而问:抓住并质问。
- 汝何以杀此人:你为什么害死这个人?
- 吾无罪:我没有罪。
- 此非我杀也,乃祟杀之:这不是我杀死的,是鬼怪杀的。
- 汝若无罪,何故令其信汝:如果你没有罪,为什么让他相信你?
- 汝既不能救,又安能言祟:你既然不能救他,怎么能说是鬼怪害的?
翻译:
越地有一个巫师,自称能够驱赶鬼怪,在城里四处活动。他擅长法术,常常用符咒给人治病,乡里人都很相信他。有人生病了,巫师就说:“你被鬼缠住了。”于是用符咒来驱除,病人有的痊愈了,有的却没有好转。时间久了,人们更加相信他。后来有人生病,巫师说:“你被鬼缠住了,我可以用法术帮你除去。”病人相信他,每天请他施法。巫师也很乐意这样做。但病人最终还是死了。巫师害怕起来,就逃跑了。乡里人追上他,抓住他质问:“你为什么要害死这个人?”巫师回答:“我没有罪,这并不是我杀死的,而是鬼怪杀的。”乡里人愤怒地说:“如果你没有罪,为什么让他相信你?你既然不能救他,又怎么能说是鬼怪害的?”于是大家一起把他杀了。
赏析与启示:
《越巫之死》虽然是一篇短小的文章,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讽刺了那些依靠迷信、虚假手段骗取他人信任的人。文中巫师一开始确实帮助了一些人,但随着人们对他的依赖加深,他逐渐失去了判断力,甚至开始滥用职权。最终,当病人死亡时,他不仅没有反省自己的责任,反而将过错推给“鬼怪”,这种逃避责任的行为最终导致了他的灭亡。
这篇文章提醒我们,面对疾病和困境时,不应盲目迷信,而应理性对待,寻求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法。同时,也警示那些利用他人信任谋取私利的人,终将自食其果。
结语:
方孝孺以简洁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假巫师”形象,通过其悲剧结局,表达了对迷信和虚伪的批判。《越巫之死》不仅是对个体行为的反思,更是对整个社会风气的警醒。读此文,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