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苏洵所写的一篇政论文,文章以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历史为背景,分析其失败的原因,指出“赂秦”是导致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全文言简意赅,逻辑严密,但其中仍有一些词句较为晦涩,容易引起读者理解上的困难。本文将对《六国论》中的部分疑难词句进行逐条释义,帮助读者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主旨。
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意思是:六国之所以被秦国所灭,并不是因为军队不强、作战不善,而是因为它们在外交上采取了贿赂秦国的策略。
- 非兵不利:不是兵器不锋利。
- 战不善:不是作战方法不好。
- 弊在赂秦:问题出在向秦国行贿。
此句强调了战略失误的重要性,而非军事实力的不足,体现出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思考。
二、“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意思是:向秦国行贿,使自己的国力逐渐削弱,这是导致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 赂秦:向秦国送礼或财物。
- 力亏:力量减弱。
- 破灭之道:灭亡的道路。
这句话进一步论证了“赂秦”的危害,指出这种行为不仅不能保全国家,反而加速了灭亡。
三、“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意思是:比较秦国通过贿赂得到的土地,和通过战争胜利所获得的土地,实际上多出一百倍。
- 较:比较。
- 其实百倍:实际数量是百倍之多。
此句用数据对比说明贿赂带来的利益远大于战争胜利,从而揭示了六国在战略上的短视。
四、“诸侯之所大欲,固不在战矣”
意思是:诸侯国最大的愿望,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 大欲:最大的欲望。
- 固不在战矣:本来并不在战争上。
这句话说明六国的真正目标是求存,而不是战争,因此选择贿赂秦国是一种无奈之举,但也正是这种选择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五、“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意思是:回想他们的祖先,冒着风霜雨露,披荆斩棘,才得到一点点土地。
- 思厥先祖父:想起他们的祖先。
- 暴霜露:冒着霜雪寒露。
- 斩荆棘:开辟道路,克服困难。
- 以有尺寸之地:才得到了一小块土地。
此句表达了对先辈艰苦创业的敬仰,也暗示了六国领土的来之不易,反衬出后来轻易割让土地的错误。
六、“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意思是:后代子孙却不太珍惜这些土地,把它们随便送给别人,就像扔掉草芥一样。
- 视之不甚惜:不太珍惜。
- 举以予人:全部送给别人。
- 如弃草芥:像扔掉草芥一样随意。
这句批评了六国后人对祖业的轻视,表现出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反映了国家治理上的失败。
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意思是:今天割让五个城池,明天割让十个城池,这样才换来一夜的安宁。
- 割五城、割十城:不断割让土地。
- 得一夕安寝:只是暂时获得安稳。
此句形象地描绘了六国为了暂时和平而不断妥协的行为,反映出一种消极应对的战略思维。
八、“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意思是:然而,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而秦国的贪欲却是没有止境的,你给得越多,它侵略得就越快。
- 然则:但是。
- 暴秦之欲无厌:秦国的贪婪是无止境的。
-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给予得越多,侵犯得越频繁。
这句话揭示了“赂秦”政策的致命缺陷,即无法满足秦国的野心,反而助长了它的扩张欲望。
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意思是:用土地去讨好秦国,就像抱着柴火去救火,柴火没烧完,火就不会熄灭。
- 以地事秦:用土地去侍奉秦国。
- 抱薪救火:比喻方法不当,反而加剧问题。
- 薪不尽,火不灭:柴火未尽,火就不停。
这是全文中最为经典的一句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赂秦”政策的荒谬性与危险性。
十、“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意思是:六国和秦国原本都是诸侯,虽然实力比秦国弱,但仍然有不靠贿赂就能战胜秦国的可能。
- 其势弱于秦:实力不如秦国。
-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仍有不贿赂也能战胜秦国的可能。
这句话强调了六国并非完全没有胜算,关键在于是否采取正确的战略,而不是一味妥协。
结语
《六国论》虽短,但内容深刻,语言凝练,思想犀利。通过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剖析,苏洵提出了“赂秦而力亏”的核心观点,警示后人要正确认识外交策略的重要性,避免因短视而酿成大祸。文中的一些词句虽然看似简单,但若不加以深入理解,便难以把握作者的真正意图。希望本文的释义能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这篇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