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同步练习题及答案】《游褒禅山记》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游记散文,文章通过记述自己与友人游览褒禅山的经历,抒发了对人生、志向和学问的深刻思考。本文不仅语言简练、结构严谨,而且蕴含哲理,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篇目。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主旨和写作特色,以下提供一套《游褒禅山记》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供同学们课后巩固学习。
一、选择题
1. 《游褒禅山记》的作者是( )
A. 欧阳修
B. 王安石
C. 苏轼
D. 柳宗元
答案:B
2. 文中“褒禅山”位于今天的( )
A. 河南
B. 山西
C. 安徽
D. 江苏
答案:C
3.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一句中,“记游者”指的是( )
A. 游览的人
B. 记录游览的人
C. 写游记的人
D. 命名的人
答案:A
4. 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慧空禅院”——指寺庙
B.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此后来称它为“褒禅”
C.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我们带着火把进入
D.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到了幽深昏暗的地方,没有东西来辅助
答案:D
5. 文章最后强调“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的意思是( )
A. 只要尽力了,即使没有达到目标也不后悔
B. 必须达到目标才不后悔
C. 努力不一定有结果
D. 不努力就一定会后悔
答案:A
二、填空题
1.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以_________为主的散文,兼有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特点。
答案:记游;议论;抒情
2. 文中提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这里的“得”指的是_________。
答案:感悟或体会
3.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这句话出自_________。
答案:《游褒禅山记》
4. 文中“于是余有叹焉”中的“叹”是指对_________的感慨。
答案:人生的艰难与追求真理的不易
5.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中,“火”指的是_________。
答案:火把或照明工具
三、简答题
1. 请简要概括《游褒禅山记》的主要内容。
答:文章讲述了作者与友人游览褒禅山的经历,通过描写山中景物和游历过程,表达了对人生志向、探索精神和治学态度的深刻思考。
2. 作者在文中提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认为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即使未能达到目标,也不应感到后悔。体现了他对坚持与奋斗的重视。
3. 文中“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这句话说明了要想成功,不仅要立志和有力量,还要有毅力和外在条件的辅助,否则即便有志,也可能无法实现目标。
4. 《游褒禅山记》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文章以游记为形式,但重在议论和抒情,借事说理,情景交融,语言简练,富有哲理性。
5.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志、力、物”三者关系的理解。
答:作者认为,想要实现理想或目标,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坚定的意志、足够的能力以及必要的外部条件。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结合,才能取得成功。
四、阅读理解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1. 这段文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追求、志向坚定和勇于探索精神的肯定,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人浅尝辄止、缺乏毅力的批评。
2. 作者认为“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的原因是什么?
答:因为这些景象远离人烟,人们很少到达,所以显得奇特而罕见。
3.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答: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去达到目标却未做到,别人会嘲笑他,他自己也会感到后悔。
4. 作者为什么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答:因为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即使没有达到目标,也不应感到后悔,因为这已经是对自己的最大负责。
总结:
《游褒禅山记》不仅是王安石对一次游历的记录,更是他对人生、理想和追求的深刻反思。通过本套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提高语文阅读与写作能力。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真正领悟其中的哲理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