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的《童年》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童年》是苏联著名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创作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出版于1913年。这部作品以作者亲身经历为蓝本,真实而深刻地描绘了他童年时期的生活,展现了19世纪末俄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况和精神世界。
小说的主人公阿廖沙(即高尔基本人)从小生活在贫困和苦难之中。他的父亲早逝,母亲无力抚养他,于是他被送到外祖父家生活。外祖父是一个贪婪、暴戾、吝啬的商人,家中充满了争吵与暴力。外祖母则是阿廖沙生命中的一道温暖光芒,她善良、慈爱,用故事和信仰给予他精神上的支持。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阿廖沙目睹了人性的阴暗面:贪婪、嫉妒、仇恨、虚伪……但与此同时,他也接触到了许多正直、勤劳、善良的人,如好事儿、工匠格里戈里等,他们对他的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童年》不仅是一部关于个人成长的小说,更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它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阶级分化、贫富差距以及底层人民的艰难处境。通过阿廖沙的眼睛,读者可以看到一个孩子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中逐渐认识世界、理解人生,并最终走向成熟。
这部作品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情节生动,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它不仅是高尔基文学创作的重要起点,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至今仍被广泛阅读和研究。
总的来说,《童年》讲述的是一个孩子在苦难中成长的故事,同时也是一幅生动的社会风俗画,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