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最小公倍数》示范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是“因数与倍数”单元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找最小公倍数”,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倍数的概念,并掌握如何在多个数中找到共同的倍数,从而为后续学习分数加减法、通分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 掌握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列举法、筛选法、短除法);
- 能灵活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方式,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 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规律,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 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掌握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 教学难点:理解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与适用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四、教学准备
- 教具:多媒体课件、练习纸、数字卡片
-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生活中的情境:“小明每天跑步锻炼,小红每周去一次图书馆。他们今天同时去了,问几天后他们会再次同时出现?”
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不是和“倍数”有关?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公倍数”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5分钟)
(1)概念讲解
- 公倍数:两个或多个数都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
- 最小公倍数:在所有公倍数中最小的那个数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方法探索
① 列举法:
让学生分别列出两个数的倍数,找出它们的公倍数,并从中找出最小的一个。
如:6的倍数有:6, 12, 18, 24……
8的倍数有:8, 16, 24, 32……
公倍数有:24, 48……
最小公倍数是24。
② 筛选法:
先列出较大的那个数的倍数,再看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例如:找6和8的最小公倍数
先列8的倍数:8, 16, 24……
检查是否是6的倍数:24是,所以24是6和8的最小公倍数。
③ 短除法(适用于较大数):
用分解质因数的方式,把每个数分解成质因数,然后取所有不同的质因数相乘。
例如:6 = 2 × 3
8 = 2³
最小公倍数 = 2³ × 3 = 8 × 3 = 24
3. 巩固练习(10分钟)
(1)课堂练习:
给出几组数字,让学生独立完成找最小公倍数的练习。
如:4和6、9和12、7和14等。
(2)小组讨论: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结果,并说明使用的是哪种方法。
4. 拓展应用(5分钟)
结合生活实例,如:两辆公交车分别每隔5分钟和8分钟发车,问多久后它们会同时发车?
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5.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找最小公倍数”的三种方法,并强调在不同情况下选择合适的方法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索,尝试用其他方法验证自己的答案。
六、板书设计
```
找最小公倍数
1. 公倍数:两个数共有的倍数
2. 最小公倍数:最小的那个
3. 方法:
- 列举法
- 筛选法
- 短除法
```
七、作业布置
1. 完成课本第62页的练习题;
2. 自选两组数字,用三种方法找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并记录过程。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情境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方法的对比,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不同方法之间关系的理解,提高其综合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