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全文注释及翻译】《木兰诗》是中国古代乐府诗中的经典之作,讲述了女子木兰代父从军、英勇作战、功成身退的故事。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展现了木兰的孝顺、勇敢与忠义,是中华文化中女性英雄形象的代表之一。
一、原文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二、注释
1. 唧唧:纺织机的声音,也指叹息声。
2. 机杼:织布机,这里指织布的声音。
3. 军帖:征兵文书。
4. 可汗:古代北方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5. 十二卷:表示军书很多,不是实指。
6. 鞍鞯(jiān):马鞍和垫子。
7. 辔头:马缰绳和嚼子。
8. 黄河流水鸣溅溅:黄河水奔流的声音。
9. 燕山胡骑: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
10. 戎机:战争时机。
11. 金柝(tuò):古代行军时用来报更的器具。
12. 策勋:记录战功。
13. 尚书郎:官职名,指朝廷文官。
14. 火伴:同伍的士兵。
三、翻译
第一段
织布机的声音一声又一声,木兰在窗前织布。
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听到木兰的叹息。
有人问木兰在想什么,有人问她在思念什么。
木兰说:“我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思念什么。”
昨夜看到征兵的文书,可汗大规模征兵,
每卷军书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也没有哥哥,
于是她愿意去买马匹和装备,代替父亲出征。
第二段
她在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马鞍和垫子,
南市买缰绳,北市买长鞭。
清晨告别父母,傍晚住在黄河边,
听不到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黄河水奔腾的声音。
清晨离开黄河,傍晚到达黑山头,
听不到父母的呼唤,只听到北方骑兵的嘶鸣。
第三段
木兰奔赴战场,翻越关山如飞一般。
寒冷的风送来打更的声音,月光照着她的铠甲。
将军战死沙场,战士征战多年才归来。
第四段
木兰回到朝廷,皇帝坐在殿堂上。
她被封为十二级功勋,赏赐无数。
可汗问她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尚书郎,
只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家乡。
第五段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走出城门迎接;
姐姐听说妹妹回来,对着镜子梳妆打扮;
弟弟听说姐姐回来,忙着磨刀杀猪宰羊。
打开东屋的门,坐在西屋的床上;
脱下战袍,穿上以前的衣服;
对着窗户梳理头发,对着镜子贴上花黄。
出门去看战友,战友们都非常惊讶:
一起征战了十二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个女子。
最后一段
雄兔脚踏地面,雌兔眼睛模糊;
两只兔子并排奔跑,怎么能分清哪只是雄,哪只是雌?
四、总结
《木兰诗》不仅是一首叙事诗,更是一部展现女性智慧与勇气的作品。它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女性只能在家守候的形象,塑造了一个英勇、忠诚、孝顺的女性英雄。全诗通过朴实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传达了对家国情怀的深刻理解,至今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