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卖炭翁》全诗赏析】《卖炭翁》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叙事诗,收录于他的《新乐府》组诗之中。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社会批判,展现了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与社会的不公,是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创作理念的典型体现。
全诗如下:
>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一、内容解析
诗的开头便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一位在终南山中砍柴烧炭的老翁。他“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形象地描绘出一个长期劳作、生活困苦的老人形象。通过这些细节,读者可以感受到他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接着,诗人用“卖炭得钱何所营?”一句,引出老翁卖炭的目的:为了维持基本的生活,买衣食。这句看似简单的问句,却道出了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他们辛辛苦苦劳作,只是为了能活下去,而不是为了享受。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两句诗,写出了老翁内心的矛盾。天气寒冷,他本应希望天暖一些,但为了卖炭能多换些钱,他反而希望天更冷。这种反常的心理,反映出他生活的无奈与痛苦。
随后,诗人描写了老翁在大雪天赶车进城卖炭的情景:“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这里不仅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也表现出老翁的坚忍与执着。然而,当他终于到达市场,等待他的却是官府派来的“宫使”,这些人强行抢走了他的炭,并只给了他“半匹红纱一丈绫”作为补偿。这种不平等的交易,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腐败与对百姓的剥削。
二、艺术特色
1. 语言质朴自然
白居易在这首诗中采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让人感受到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
2. 对比手法鲜明
诗中通过老翁的辛勤劳动与官府的无情掠夺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社会的不公与阶级的对立。
3. 人物形象鲜明
卖炭翁的形象真实、立体,读者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的辛酸与无奈,从而产生共鸣。
4. 主题深刻
诗歌不仅描绘了一个个体的命运,更反映了整个社会的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
三、思想内涵
《卖炭翁》虽然篇幅不长,但其思想深度却十分丰富。它揭示了封建社会中下层民众的悲惨处境,批判了官僚阶层的贪婪与无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白居易通过这首诗,呼吁社会关注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体现了他“为民请命”的人文关怀。
四、结语
《卖炭翁》是一首充满现实意义的优秀诗作。它不仅展示了白居易高超的艺术造诣,更体现了他深沉的人文情怀。在今天看来,这首诗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警示意义,提醒我们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珍惜当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