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麻醉科气管支气管内插管术技术规范】在临床麻醉和危重症救治过程中,气管支气管内插管术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基础操作。该技术通过建立人工气道,确保患者呼吸通畅、有效通气,并为后续的机械通气、手术麻醉及生命支持提供保障。为规范操作流程、降低并发症风险、提升医疗质量,特制定本技术规范。
一、适应症与禁忌症
1. 适应症
- 需要全身麻醉的手术患者;
- 无法维持自主呼吸或存在严重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
- 需要长时间机械通气的患者;
- 急救情况下出现呼吸衰竭或窒息的患者。
2. 禁忌症
- 上呼吸道梗阻或解剖结构异常(如喉部肿瘤、严重外伤);
- 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出血风险高者;
- 患者拒绝或无法配合操作;
- 有明确指征但因特殊情况暂时不宜进行插管者,应评估后决定。
二、术前准备
1. 患者评估
-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是否有气道异常、过敏史、既往插管经历等;
- 评估气道情况,包括张口度、甲颏距离、牙齿状况、颈部活动度等;
- 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如X光、CT),评估气道结构。
2. 器械准备
- 常用设备包括喉镜、气管导管、导丝、吸引器、氧气装置、监护仪等;
- 确保所有器械处于良好状态,备用设备齐全。
3. 环境准备
- 手术室或急救区应具备良好的照明和紧急抢救条件;
- 操作人员应熟悉应急处理流程。
三、操作流程
1. 体位摆放
- 患者取仰卧位,肩部垫高,头后仰,使口、咽、喉三点成一直线;
- 必要时可采用“嗅花位”以改善声门暴露。
2. 麻醉诱导
-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通常采用静脉快速诱导;
- 麻醉后保持患者意识消失、肌松良好,便于插管操作。
3. 插管操作
- 使用喉镜暴露声门,观察会厌、声带位置;
- 将气管导管沿舌根进入咽部,经声门插入气管;
- 确认导管位置正确后,固定导管并连接呼吸机。
4. 术后处理
- 监测生命体征,确认通气有效;
- 记录插管时间、导管型号、操作过程及患者反应;
- 观察有无并发症,如误吸、喉头水肿、导管移位等。
四、注意事项与并发症预防
1. 操作中注意
- 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声带或气道黏膜;
- 插管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
- 若遇困难气道,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必要时使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
2.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 误吸:术前禁食充分,操作中保持胃内容物引流;
- 喉头水肿:术中避免过度刺激,术后可给予激素治疗;
- 导管脱出或移位:加强固定,定期检查导管位置;
- 低氧血症:确保术前充分给氧,操作中保持氧合。
五、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
1. 操作记录与反馈
- 完善操作记录,包括患者信息、操作过程、并发症及处理措施;
- 定期组织病例讨论,分析操作中的问题与经验。
2. 培训与考核
- 对相关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 定期开展技能考核,确保操作规范、安全。
六、总结
气管支气管内插管术是麻醉科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只有严格按照规范执行,才能有效保障患者安全,提高诊疗质量。各医疗机构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技术流程,推动该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