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毁》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作的一篇议论文,旨在探讨当时社会对人才的不公待遇,尤其是对贤能之士的贬低与误解。文章语言犀利,逻辑严密,具有极强的现实批判性。本文将对《原毁》的原文进行逐句翻译,并结合其思想内涵进行简要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韩愈的写作意图和文章价值。
一、原文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今之君子,其责己也轻以约,其待人也重以周。
轻以约,故不自省;重以周,故人不欲为善。
呜呼!今之君子,岂真不能及古人?
彼其心,未尝一日而忘己也。
所以然者,皆因于“毁”也。
夫是故,圣人不责人之过,而责己之失;
不怒人之非,而怒己之偏。
盖人之患,在于自是而不自见,自知而不自改。
故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今之学者,多务于外,而忽于内;
多求于人,而寡求于己。
是以有怨于人,而不自悔;
有责于人,而不自察。
夫毁者,非独人之口也,亦人心之蔽也。
人之毁我者,未必非我也;
我之毁人者,未必非人也。
故君子之于人也,不以其言,而以其行;
不以其貌,而以其德。
若徒以言而毁人,则天下无完人矣。
吾尝闻之曰:‘人之才,或大或小,皆可成器;
人之过,或轻或重,皆可改之。’
惟其不自省,而专责人,是以人不畏己,而己亦不自安也。
二、翻译
古代的君子,要求自己非常严格而且全面,对待他人则宽容而简约。
严格而全面,所以不会懈怠;宽容而简约,所以别人愿意做好事。
如今的君子,要求自己却很宽松而简单,对待他人却十分严苛。
宽松而简单,因此自己不反省;严苛而全面,所以别人不愿意做好事。
唉!现在的君子,难道真的不如古人吗?
他们的心中,从未有一天忘记自己。
之所以这样,都是因为“毁”这个原因。
所以,圣人不责备别人的过错,而是责备自己的失误;
不愤怒别人的批评,而是愤怒自己的偏颇。
人的毛病在于自以为是却不自省,自认为知道却不改正。
所以说:“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当老师。”
现在的人学习,大多注重外表,忽视内心;
追求他人的认可,却很少反躬自省。
因此,对别人有怨恨,却不自我反省;
对别人有所指责,却不自我检讨。
所谓的“毁”,不只是别人的言语,也是人心的遮蔽。
别人毁谤我的时候,未必是我真的有问题;
我自己毁谤别人的时候,未必别人真的有问题。
所以君子看待人,不是看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
不是看他的外表,而是看他的品德。
如果只凭言语就去毁谤别人,那么天下就没有完人了。
我曾听说:“人的才能,有大有小,都可以成为有用之人;
人的过错,有轻有重,都可以改正。”
只是因为人们不自我反省,一味地指责别人,所以别人不怕自己,自己也不安心。
三、简要分析
韩愈在《原毁》中通过对比古今君子的不同态度,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即人们对他人过于苛刻,对自己却极为宽容。这种现象不仅阻碍了个人的成长,也破坏了人际关系的和谐。
文章强调“自省”的重要性,指出真正的君子应以身作则,而不是一味地指责他人。韩愈借“毁”字点出人性中的弱点,呼吁人们放下偏见,回归内在修养,这才是修身齐家治国的根本之道。
结语
《原毁》虽为古文,但其所传达的思想至今仍具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做人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做事要反思自我,而非一味苛责他人。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完善与社会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