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教师:李老师
授课班级:二年级(3)班
授课时间:2025年4月5日
课程《小蝌蚪找妈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并书写“蝌蚪、妈妈、池塘”等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情境创设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体会母子亲情,增强阅读兴趣。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李老师以一张小蝌蚪在池塘中游动的图片作为导入,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小蝌蚪吗?它们长什么样?它们的妈妈是谁呢?”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课堂气氛。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课堂氛围活跃。
2. 初读课文(1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齐读课文,边读边标注生字词。重点讲解“蝌蚪、池塘、乌龟、青蛙”等词语,并通过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逐渐熟悉课文内容。
3. 精读课文(15分钟)
教师逐段讲解课文,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模仿小蝌蚪和不同动物的对话,如“乌龟爷爷,您看见我的妈妈了吗?”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
4. 拓展延伸(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小蝌蚪,你会怎么找妈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口头表达。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的想法,课堂互动良好。
5. 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生字词的书写和课文的理解。布置作业为:抄写生字词,并向家长讲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三、教学亮点
1. 情境教学法运用得当:通过图片、语言描述和角色扮演,营造了生动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2. 注重学生参与:课堂上学生参与度高,发言积极,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3. 语言表达训练到位:通过朗读和复述,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改进建议
1. 在讲解生字词时,可以加入更多游戏或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对于部分理解较慢的学生,教师可适当放慢节奏,给予更多个别指导。
3. 可结合多媒体资源,如动画视频,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五、听课反思
本次听课让我深刻体会到,低年级语文教学应注重趣味性和互动性。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活动和合理的引导,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效率。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有所收获。
---
听课人:张老师
听课时间:2025年4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