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是一个常见但又富有深意的汉字,其本义是“逃走、躲避”,在古文中常用来表达隐退、逃避现实或避开某种困境。随着语言的发展,“遁”字也被广泛用于各类词语中,形成了许多具有特定含义的词汇。本文将围绕“遁”字展开,整理和解析相关的组词,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字。
一、“遁”的基本含义
“遁”字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逃也”。在古代,它多用于描述人因恐惧、避祸或不愿面对现实而选择离开。例如,《左传》中有“避世不仕,以全其身,是谓遁世。”这里的“遁”就是“隐退”的意思。
随着时间的推移,“遁”字逐渐被赋予了更丰富的语义,如“隐匿”、“隐藏”、“逃避”等,广泛应用于文学、哲学、政治等领域。
二、“遁”字常见组词
1. 遁世:指隐居山林、远离尘世的生活方式。常用于形容志向高远、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
2. 遁迹:指隐匿行踪,不为人知。多用于描写隐士或逃避追捕者。
3. 遁形:意思是隐藏身形,不被人发现。如“遁形于市井之中”。
4. 遁辞:指委婉地回避问题的言辞,常用于辩论或应对场合。
5. 遁逃:即逃跑、逃避。多用于描述战败或遭遇危险时的行为。
6. 遁去:表示离开、离去,常用于书面语中。
7. 遁藏:指躲藏、隐藏,强调动作的隐蔽性。
8. 遁词:与“遁辞”类似,指为了掩饰真相而编造的借口。
9. 遁心:指内心逃避现实的心理状态,多用于文学作品中。
10. 遁术:原指道家修炼中的隐身术,后引申为各种巧妙的逃避手段。
三、“遁”字在成语中的运用
除了单独成词外,“遁”字还常出现在一些成语中,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
- 遁天失性:指违背自然本性,失去原有的天性。
- 遁名匿迹:形容隐姓埋名,不露声色。
- 遁世无闷:出自《易经》,意指隐居山林而不感到苦闷。
- 遁情遗世:指脱离情感牵绊,超然物外。
这些成语不仅展现了“遁”字的多样性,也反映了古人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四、“遁”字在现代语境中的使用
虽然“遁”字在现代口语中并不常见,但在文学、影视、历史类文章中仍频繁出现。例如:
- 在小说中,“他选择遁入空门,远离红尘”;
- 在新闻报道中,“该人物因涉嫌违法,已遁往海外”;
- 在哲理文章中,“真正的智慧,是懂得适时的遁退”。
这些用法表明,“遁”字在当代依然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语言表现力。
五、结语
“遁”字虽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是作为单字使用,还是与其他字组合成词,都体现了汉语的精妙与丰富。通过了解“遁”字的组词和用法,我们不仅能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智慧与哲思。
如果你正在学习中文,或者对汉字文化感兴趣,不妨多关注像“遁”这样的字,它们往往能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