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杜甫《月夜忆舍弟》的诗意,感受诗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2. 掌握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关于杜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他的生平、代表作等,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月夜忆舍弟》。
(二)整体感知
1. 教师播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美。
2. 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理解大意,并提出不懂之处进行讨论解决。
(三)深入探究
1. 分析题目含义:“月夜”点明了时间和地点,“忆舍弟”则直接表明了诗人的写作意图——怀念自己的弟弟。
2. 逐句解读诗句:
- 首联:“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描绘了一幅荒凉孤寂的画面,渲染出一种紧张压抑的气氛。
- 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通过对比手法强调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 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达了战乱年代人们流离失所、生死未卜的悲惨境遇。
- 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以反问形式强化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3.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背后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归纳
回顾整首诗的内容,概括其主旨思想,并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四、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 查阅资料了解唐代社会状况,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故事。
五、板书设计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以上就是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认真复习巩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