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是一则流传久远的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五蠹》,以简洁生动的语言揭示了浅尝辄止、不思进取的道理。以下为原文、翻译与注释:
原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翻译:
在宋国,有一个农夫正在耕作。他的田地里有一棵枯树桩。有一天,一只奔跑的兔子撞到这棵树桩上,撞断了脖子死了。农夫于是放下手中的农具,守在那棵树桩旁,希望能再次捡到撞死的兔子。然而,他再也没有得到任何兔子,反而成了宋国人嘲笑的对象。
注释:
1. 宋人:指宋国的人。宋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
2. 耕者:从事耕种的人,即农夫。
3. 株:树桩。
4. 兔走触株:兔子快速奔跑时撞到了树桩。
5. 释其耒(lěi):放下农具。“耒”是一种古代翻土的工具。
6. 冀复得兔:“冀”表示希望;“复”是再次的意思。
7. 身为宋国笑:自己成为了宋国人取笑的对象。
这个故事通过一个看似荒诞的情节,讽刺了那些寄希望于偶然事件而不努力奋斗的人。它提醒我们,成功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而不是依赖运气或侥幸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