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经典之作。文章通过回忆儿时保姆阿长的形象,表达了对这位普通劳动妇女深深的怀念和敬意。文章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动人,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展现了人物性格特点和社会背景。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鲁迅的作品,对于其作品风格有了一定了解。但《阿长与〈山海经〉》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其内涵较为丰富,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及背后的社会意义。此外,学生可能对旧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缺乏直观感受,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补充说明。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意义及其运用;熟悉课文内容,能够概括文章大意并提炼中心思想。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从多个角度解读文本;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鲁迅先生对普通人尤其是劳动妇女的深切关怀之情;树立尊重他人、关爱弱势群体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关于阿长形象的具体描写以及这些描写所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
难点:把握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将其与当时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五、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情境创设法等。
学法:自主阅读法、合作探究法、体验感悟法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旧中国农村生活场景的小视频,激发学生兴趣,然后提问:“你们认为那个时代的人们生活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特别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以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阿长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圈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之后全班交流解决疑问。同时要求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
1. 分析阿长的性格特征
-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阿长言行举止的相关句子,并讨论这些行为反映了她怎样的性格?
- 结合上下文谈谈你认为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2. 探讨文章主旨
- 文章结尾处提到“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联系全文内容,说说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四)拓展延伸
组织一次主题为“我眼中的普通人”的演讲比赛,鼓励学生们讲述自己身边那些平凡却伟大的人,进一步深化对本课主题的理解。
七、作业布置
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500字,要求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普通人价值的认识。
八、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1. 初步印象:粗俗、迷信
2. 细节描写:关心孩子、热心帮助
3. 主题思想:对普通劳动妇女的赞美与怀念
九、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不过也有不足之处,比如部分学生对于某些历史背景知识不够了解,在后续课程中应适当增加相关资料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