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一去二三里》是一首特别简单却充满韵味的小诗。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邵雍之手,它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乡村画卷。
原诗如下: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这首诗的第一句“一去二三里”,描述了诗人从某个地方出发,走过了不远的一段路程,大约是两三里的距离。这里的数字并不是精确的计量,而是用来表示一个大致的距离,给人一种轻松随意的感觉。
接着,“烟村四五家”则把我们的视线引向了远处的村庄。这里只有四五户人家,炊烟袅袅升起,透露出一种宁静祥和的生活气息。这种景象让人感到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和谐共处,没有城市的喧嚣,也没有过多的人工痕迹。
第三句“亭台六七座”,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内容。在这样一个小村庄周围,点缀着几座亭台,这些亭台可能是供人们休憩或观赏风景的地方,为这幅田园风光增添了几分人文气息。
最后一句“八九十枝花”,则给整个画面增添了色彩与生机。花朵盛开,竞相绽放,使得这个乡村不仅有着静谧之美,还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整首诗通过对数字的巧妙运用,营造出一种淡雅清新、悠然自得的意境。它不仅仅是一幅画,更像是一首歌,吟唱着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读罢此诗,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鸟儿的鸣叫,感受到微风拂面的惬意。
这样的小诗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是因为它贴近生活,易于理解,却又富含哲理。它提醒我们,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不妨停下脚步,欣赏身边的美好,感受大自然的恩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