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
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比如一座只有三里内城、七里外城的小城,被围攻却不能取胜。包围并攻打这座小城的人,必定得到了良好的时机;但即使这样还是无法取胜,这就是因为有利的时机比不上有利的地势啊。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储备不是不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说明有利的地势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处,不能靠划定的疆域边界;巩固国防不能仅仅依靠山川的险要;威慑天下也不能单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的支持多,违背正义的君主得到的支持少。支持少到极点时,连亲人都会背叛他;支持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借全天下的力量去攻击那些被亲人背叛的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要么不发动战争,一旦发动战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这篇短文通过对比分析,强调了“人和”在治理国家和指挥作战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揭示了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本质区别。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治国理政经验。